京能集团继续围绕“四个中心”的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实施“能源为主、适度多元、产融结合、协同发展”的业务组合战略,实施“立足首都、依托京津冀、拓展全国、走向世界”的空间布局战略,努力提升综合实力,努力提升服务首都发展能力,努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努力提升精益化管理水平,着力建设成为管理模式先进、盈利能力稳健、人才队伍精干、绿色安全高效,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首都综合能源服务集团。
根据《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市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新突破,基本建成坚强韧性、绿色低碳智慧能源体系,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用能品质持续提升。
近年来,京能集团不断探索绿色能源转型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笔,在中华大地上书写着能源革命的崭新篇章。
从传统能源到绿色先锋的跨越
2024年,京能集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2738万千瓦,占发电总装机的49.88%,近乎实现“半壁江山”的绿色转型。这一年,乌兰察布150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每年可为北京输送36亿度绿电;通辽238万千瓦风电基地并网发电,成为“蒙电进京”的重要枢纽;锡林郭勒盟特高压外送项目让荒漠戈壁变身“风光银行”……这些数字背后,是京能集团突破局限,实现从传统煤电企业到新能源领军者的华丽蝶变。
“过去五年,我们实现了每18小时新增1兆瓦清洁能源装机的‘京能速度’。”京能集团能源投资部负责人介绍道。
京能集团展厅内,代表光伏项目的金色光点密布京津冀地区,蓝色风车图标沿内蒙古草原向南延伸,储能电站的立体模型在山谷间星罗棋布。这种空间布局暗藏深意,内蒙古大基地项目承担绿电外送重任,京津冀分布式能源聚焦本地消纳,形成“远方来电+身边发电”的双轮驱动模式。
数字技术新能源“硬核实力”
数字化转型的触角已延伸至京能集团能源生态中的每个环节。在京能科技实景认证基地暨科普体验基地内,虚拟电厂指挥中心的大屏上,无数光点正在跳动。这些代表分布式光伏、电动汽车充电桩、智能空调的节点,正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毫秒级响应。“我们通过聚合电蓄热系统、储能、充电站及工商业可调资源,构建总并网容量3吉瓦,可调容量900兆瓦的灵活资源池,成为北京市规模领先的负荷聚合商。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精准预测调控需求,在电网低谷时段通过电蓄热锅炉、储能等资源实现规模化填谷能力,单季调节电量达1亿千瓦时。作为华北辅助服务市场核心参与者,通过优化资源协同响应机制,持续提升区域电网灵活调节效能。”京能科技泛售电业务部负责人介绍道。
在密云穆家峪光伏基地,项目团队正在图纸上研究新一代双面双玻组件的安装。这种采用TOPCon技术的光伏板,背面发电效率提升15%,配合智能跟踪支架,全年发电小时数突破1600小时。“我们2025年将在京内推广柔性支架技术,让光伏板‘长’在污水处理厂、停车场顶棚,实现土地复合利用。”在项目负责人展示的规划图上,北京五环内23个交通枢纽、45个工业园区都将披上“光伏外衣”。
在涿州热电厂,即将上线的巡检机器人搭载视觉识别系统,负责输煤皮带的日常巡检。张家口制氢基地的电解槽运行参数,实时上传至京津冀氢能大数据平台。甚至在田间地头的光伏运维也充满科技感,无人机编队每周自动巡检,AI算法精准识别热斑故障,维修工单生成时间从2天缩短至20分钟。
“我们正构建‘云—边—端’协同的能源互联网。”京能集团相关部室负责人透露,京能云上线业务系统29个、 云主机643台,资源使用率超过80%。整合数据资源,建设数据中台;再造工作流程,统一标准规范,打通了信息孤岛, 助力集团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数字底座搭建完成,建成集团“一朵云、一张网、三中台、多系统”的基础设施架构,实现数字化资产统一监测,资源集约共享。新能源电站不再是孤立的设备集合,而是融入数字生态的智能节点。
氢能布局开启零碳未来
在大兴安定循环经济园区内,北京市首个生物质绿氢项目——安定沼气综合利用制加氢项目即将开工建设。该项目已列入2025年北京市重大工程项目,利用生活垃圾产生的沼气,设计产氢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捕碳40吨/天,加氢3吨/天。采用成熟的联合重整工艺将沼气转化为氢气和液态二氧化碳,制备出的氢气主要用于氢燃料环卫车辆以及社会氢燃料车辆使用,捕集的二氧化碳进行商业化利用。项目属于新型循环经济、新兴绿氢产业、全数字化产业场景应用,成为首个“负碳氢”项目。项目建成后,可为北京市提供“绿氢”保障,填补“绿氢”供应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减少碳排放。“我们不仅要开展高质量课题研究,更要争做行业创新排头兵。”京能科技负责人介绍说。
更大的未来藏在河北易县的群山之中。20万千瓦光伏基地配套建设4000标准立方米/小时制氢装置,含ALK(碱性电解水制氢)+PEM(质子交换膜制氢)+AEM(阴离子交换膜制氢)三氢联动技术集成应用,建成后将成为京津冀重要的绿电制氢基地。
构建京津冀绿色能源圈
建设中的天津宝坻风电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这个125兆瓦的项目并网后,将与北京房山光伏基地、河北雄安地热项目形成跨区域互补。“我们开发了多能协同调度系统,可自动优化三地风光出力曲线。”调度中心主任演示系统界面:当渤海湾风速下降时,系统立即提升张家口储能放电功率,确保进京绿电稳定在±2%波动范围内。
这一协同效应在供热领域更为显著。即将开工建设的清洁能源京桥热电烟气余热回收装置,拟通过吸收式热泵将144兆瓦工业废热转化为清洁暖流。上庄热电烟气余热深度利用项目预计增加绿色供热能力40兆瓦。未来将大幅提升该公司热网可再生能源供热占比,有效减少供热碳排放,助力首都绿色发展。
清洁能源京丰燃气正着力建设的电极锅炉在谷电时段制热,协同蓄热罐进行热量储存与释放,可满足100万平方米企业、居民用暖需求。
新能源布局呈现三大战略方向
如今,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一排排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张家口的风电场,智能风机根据云端指令自动调整叶片角度……这些场景构成了京能集团新能源版图的生动缩影。
新能源革命不是简单的设备替代,而是整个能源系统的基因重塑。从TOPCon光伏到压缩空气储能,每年19个行业科技奖项见证技术突围;虚拟电厂、智能运维等应用使新能源效率显著提升;将废弃矿井变为储能基地,让治沙工程兼容风光开发,创造多重效益;构建跨省能源互联网,破解新能源波动性难题。京能集团以实践揭示出新能源革命的深层逻辑:创新驱动、数字赋能、生态思维、 区域协同。
根据京能集团2025年规划书,新能源布局呈现出三大战略方向。
一是空间重构,将推动锡林郭勒盟490万千瓦风光治沙项目,让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启动汕头百万千瓦海上风电,向深远海要资源。
二是模式创新,试点“新能源+生态旅游”,在光伏基地建设观光栈道;探索“能源+算力”深度融合,PUE值达到领先水平。
三是技术突破,试点开展熔盐储热技术,建立钙钛矿的中型产业规模实验点,促进成果落地;大力推进首台(套) 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应用;引入智能化技术,全面促进AI与煤炭、电力等产业的融合,赋能企业发展。
站在“十四五”收官之年,京能集团正以“追风逐日”的魄力,书写着新时代的能源答卷。在这份答卷里,不仅是兆瓦与吉焦的数字跃升,更是一家传统能源国企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生动样本。
上一条 :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54) 下一条 :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