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生态观,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奠定了价值基础。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提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思想蕴含一系列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标识性概念和科学逻辑等元素,其中,标识性概念是“基座”,是基础、是根基,在科学体系中发挥支撑性作用;科学逻辑是“筋骨”,在科学体系中起连通性作用,二者共同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全球生态治理、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家风关系全社会优良风气的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第3期《求是》杂志刊发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中强调,“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正是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全面把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的基础上,《决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原则。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我国经济处在高质量发展爬坡过坎的重大关口,习近平总书记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规律,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重要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工作,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深刻把握改革规律,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怎样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问题,取得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理论成果。
2018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的对象由“中国具体实际”拓展为“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具体实际”的相对独立性。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从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状态,蕴含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坚强的党性、优良的作风、严明的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党风、党纪是有机整体,党性是根本,党风是表现,党纪是保障。”这一重要论述深刻体现了新形势下管党治党的系统思维,为持之以恒抓好正风肃纪反腐提供了重要遵循。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5年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