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思想的提出和发展,与“奔小康”有着密切联系,邓小平当年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一新概念,深入阐释了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中国进入21世纪后实现现代化的“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从2000年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将其列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的首要内容,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总结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历史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为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和宣传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对历史的研究学习,强调“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同新时代我们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丰富实践联系起来,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苦功夫,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深化认识中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只有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与“四史”学习联系起来,结合学、打通学、融会学,才能让思想与时代同行,才能辨明时代发展方向,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自觉行动干出一番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事业。
长江黄河奔腾不息,神州大地物换星移。5000年、180年、100年、70年、40年、8年……在滚滚向前的时间轴上,这些节点诉说着中华民族的世事沧桑和苦难辉煌。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历史眼光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是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奋斗、接续探索,为实现“中国之治”而不懈努力。
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是一个老话题,但随着实践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艰苦奋斗的精神内涵也在不断拓展和丰富。习主席寄语新时代青年,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同亿万人民一道,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搏击。学习领会习主席重要指示,在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和把握上,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的要求,在认识上求深化,在实践中求拓展。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基于不同时期致贫原因的多维性和时代性提出不同扶贫方略,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形势新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瞄准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安排,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今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总的来看,新时代脱贫攻坚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作出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紧要关头,在脱贫攻坚倒计时300天的时间节点,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体现了我们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意志和必胜决心。疫情增加了脱贫攻坚难度,但不能阻挡我们如期实现全面脱贫的伟大目标。
摆脱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减贫事业的历史高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